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日本大阪池田小學生三月要來參訪

今年,我們學校跟日本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締結姊妹校,明年三月將有四十位日本小學生到校參訪,八月我們學校的小朋友也會有參訪日本的行程,我一直在想:如何搭配下學期的社會課,讓學生做點什麼,讓他們有學習?這得提早準備.
    根據去年泰國和新加坡國際志工到校服務和教學的經驗,孩子們因為泰國安明老師介紹伊斯蘭文化而覺得收穫很多,親身接觸一個亞洲人而用英文溝通(或聽別人用英文跟她溝通),我覺得孩子印象深刻.
    這次要準備日本的交流,搭配六年級社會課有一個[台灣與亞洲]的單元,而且可以讓學生直接互動,我們必須思考各種可能的方式,我想事先問學生幾個問題,算是讓我了解現況,也刺激師生共同提前準備:
1.你對日本現有的認識是什麼? 你知道哪些跟日本有關的事? (這個問題學生應該很會說)
2.如果四或五年級日本小朋友來花蓮幫我們上課,你最希望他跟你聊什麼, 介紹什麼? 你想認識他們哪方面的生活文化?
3.如果日本的小學老師來花蓮幫我們上課,你又希望他跟你聊什麼?
4.如果要跟日本小朋友介紹你引以為傲的台灣特色或花蓮特色,你會選擇哪方面的主題來介紹?風俗民情.地理景觀.藝文美食.語言文化......各種你認為有特色的東西都可以.
    我自己前兩天逛書店時買了一本日本神話故事的書,因為裡面有桃太郎,狸貓大戰和北海道小人族之類的故事,我想也許可以講給兩歲的小兒子聽,他每天都要聽桃太郎的日語童謠.
    我打算把問題先拋給學生,希望他們醞釀一下,陪我一起思考大方向來為下學期的課程暖身.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跟學生聊憲法


這兩週,六年級小孩的課程主題是憲法,先介紹人民的基本權利,再介紹應盡義務,考完期中考以後要談政府組織。
法律知識離孩子的經驗較遠,我多半先講解,學生再提問。很多學生問了很棒的問題,我們在對話中衍生出新的提問,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會被我看見,而有些提問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或打電話問,真沒想到講憲法這種硬梆梆的課,感覺變得蠻好玩的,而且收穫最多的人是我。
我們講到參政權時說:人民滿40歲可以參選總統,聊到參選保證金的制度,我看幾個學生筆記上寫了保證金的金額,我覺得可能不對,於是上網查,發現保證金這個制度還真是台灣獨有,因為參加總統若無政黨提名還得先連署,連署門檻不僅頗高,還要交100萬保證金,而最後真的成為候選人好像還得交1500萬保證金,根本不利市井小民參選,參選似乎是有錢人或政黨提名者的專利 ! 我還看到:法國總統參選人也不過交台幣四到五萬塊錢,美國總統參選人則依薪水高低繳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原來選舉制度的設計也是隨著各國政治發展歷史而有不同啊。
講到受益權中的教育權,有學生問在家自行教育的問題,也有人問強迫入學的事,我因為承辦新生入學業務,今年開學初才剛去豆花店附近查訪一位未報到學童,就把這個經驗跟學生分享,讓他們知道小孩只要9月1日當天以前滿六歲就一定要入學,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年紀較小,跟不上同學,而想讓孩子緩讀,在現行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除非經過縣教育局的鑑定,才能延緩入學。
葦捷在上法律和兵役問題時很專注地提問,我們提到黑道大哥或罪犯不用當兵,因為禁役,免得這些人把大家帶壞了,至於太高太矮太胖太瘦或太憂鬱也不用當兵,因為身體病弱免役。學生們告訴我以後他們長大不用當兵,因為未來將改為募兵制。我想起我在書裡讀過:以色列男女都要當兵,於是就問學生:知不知道世界上有些國家男女都要當兵?威典居然知道是以色列。我又想起世界上有個國家沒有軍隊,學生們都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我說好像是哥斯大黎加,我決定下次上課要把這本書《100個國家的100個故事》跟學生分享。
提到牌照稅時,我說我姊姊有殘障手冊,所以用她的名字買車不用繳稅,這時一位男孩提問:老師,我姊姊殘障,她還沒滿十八歲,以後也不可能開車考駕照,我爸爸可以用她的名字買車嗎?會不會減免牌照稅?因為他的提問,我打電話去監理站詢問,監理站的人員說只要有身份證就可以買車,至於可不可以減稅,要問地方稅捐稽徵處,因為牌照稅是屬於地方稅。
啊!我的收穫真的很多,謝謝小朋友。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社會科教學裡發生的閱讀

因為有推動閱讀的委員到校訪視
小帽子老師邀我整理手邊資料做十分鐘報告
我不是導師
沒有自己的班級
也沒覺得自己有在學生身上推動閱讀
但因為教學之故
我必須讀書蒐集上課材料
既然小帽子要我整理跟閱讀有關的事
我就歸結出幾個主題是閱讀對我作為老師在教學上發生的意義
其中仁班的阿美族學生慶裕向全班介紹情人袋的豐年祭習俗
是這學期讓我很感動的一堂課
當然信班的書亞也是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最初提到阿美族習俗的人就是書亞
還有因為製作簡報時
剛好忠班的筆記本就在我桌上
我剛好翻到筠茹和聖晏和子傑的一頁筆記可用
來不及徵求他們的同意就編入簡報當中了
在此要向他們表達謝意
因為他們也參與了為學校爭取資源的過程
很多時候課堂會發生的事情或意義是老師當初無法料想得到的
我用這個簡報來感謝我的學生們陪我度過的美好時光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法律小短劇

因為要跟學生們談生活中的法律議題, 我挑了幾幅法律問題的漫畫 , 讓學生分組演出並討論解答, 雖然有些孩子因為興奮搞笑而超音量, 但感覺大部分人很投入而開心, 有些人平日不見得發言, 卻在演戲中讓我對他們有新的認識. 我想老師還是不要說太多, 讓小朋友多點事做比較有意思. (下圖分別為排練--演出--台下回答法律提問的場景)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強與弱的文化教學

9/27週一 帶學生認識「強勢與弱勢」
今天的單元主題是「認識規範」,在走進教室的前一分鐘,我決定捨棄事先做好的ppt簡報,直接跟學生對話。我稍事開場,然後問:「你覺得什麼是『規範』?」我邀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完全不看課本,不看簡報。四個班級中,我順著孩子們的答案,幫他們發展出不同看待「規範」的面向。
甲班發展出「風俗習慣和法律會隨時空環境而改變」的結語。
丙班導引出「規範的制定跟一個人的角色和權力有關係」。
丁班認為「規範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
孩子們的思考一次一次令我驚喜,我更放心拋開課本,並從中得到自信。
乙班的孩子說:「就是一群人在玩遊戲時要遵守的遊戲規則。」
我看見這些十二歲孩子即使不讀課文,也可以透過對話,歸納出課本的抽象知識。我接著請他們說自己知道的風俗習慣,有人說:
「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划龍舟。」
「元宵節吃湯圓。」
我問:「這是哪裡的習俗?」他們說:「台灣的。」
我問:「你們誰的爸爸媽媽有其中一個既不是閩南人,也不是客家人,也不是外省人?」全班三十三人當中,零星幾個人舉手。我學夏林清一個一個問這些人:「你們家有過這些習俗嗎?」
有人有,有人沒有。
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台灣人的阿偉說:「爸爸在跟媽媽結婚以前,沒有,跟媽媽結婚以後,美國的親戚就會中秋節吃月餅。」我幫忙導引出「文化是可以交流的」。
後來,媽媽是阿美族的阿恆舉手,他想就「風俗文化會隨時空而改變」發言:「以前日本人統治台灣人時,日本的文化就影響台灣的文化,後來,原住民被台灣人統治,台灣的文化就…那個…嗯…那個…嗯…。」他覺得自己講不清楚,我問:
「阿恆,你是不是想說:『日本人統治台灣人時,日本文化就影響台灣人的文化,可是,當漢人政府統治台灣時,漢人的文化又會影響原住民的文化?』」他笑笑,點頭說:「是。」我順著他的發言問全班:
「你們覺得風俗文化有沒有強勢和弱勢之分?」很多孩子點頭。我要他們舉例說明,不太專心的阿高被我邀起來,他說:「中秋節很強勢,因為很多人過;萬聖節很弱勢,因為很少人過。」
我問:「萬聖節是哪裡來的節慶習俗?」
很多人說:「西方。」、「美國。」
「美國距離我們遠不遠?」
「遠。」
我說:「跟我們隔了大半個地球遠的美國萬聖節居然會傳到台灣來,還有人會過萬聖節,那它蠻強勢的嘛!」我怕他們聽不懂,換個角度,從母語切入,我問:「你們家或跟阿公阿嬤說話時,不是說閩南話的請舉手?」三十三個裡有六個說客家話,有一個會說阿美語。我輪流點這六個人問:「你曾經跟家人以外的人說客家話嗎?」
小君、小曉、小丁、小真、阿薰、阿新輪流說:「沒有。」
我再問這六人:「你曾經跟別人說過閩南語嗎?」
他們輪流說:「有。」很多人都笑了。
我緩下來,表情認真說:「我也是。我的父母說客家話,我從小到大幾乎沒機會跟別人說客家話,因為大部分的人是聽不懂的,但是,我卻常常跟人家說閩南語,因為很多人聽得懂。」我續問:「從語言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哪一種文化比較強勢?是閩南文化還是客家文化?」
「閩南文化。」
我再問:「如果再跟阿美族的文化相比呢?誰比較弱勢?」
「阿美族文化。」
下課以後,我回想剛剛課堂上對強勢與弱勢的歸結,我問自己:「我帶他們知道了『強勢』與『弱勢』,這要做什麼?」因為多年前,我的老師曾在一場研討會中,跟一群教授以論文指導的身份坐在台前,說自己的教學,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她哽咽地說,她帶學生進行自我探究,有位研究生寫了自己的故事卻自殺了,她說那位學生告訴她某些話,所以她問自己:「帶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是要把學生帶往哪裡?」她的省思和哽咽令我印象深刻,令我動容。我問自己:「我帶學生認識強勢與弱勢,那有什麼意義?我要把學生帶去哪裡?」然後,我在自己的教學備忘筆記寫下:

強勢:謙卑、虛心
弱勢:自信、自尊


9/28週二 弱的力量

上午,戊班坐進我教室,「認識規範」的主題已上過一次,上次有人提到婚禮習俗,很多人想到「包紅包」、「潑水」、「過火爐」等漢人傳統禮俗。後來,阿美族男孩書亞舉了一個阿美族定情的習俗,他說:「阿美族的男生會揹情人袋,如果女生喜歡這個男生,就在他的袋子裡放檳榔。」有人問:「如果五個女生都放檳榔在他袋子裡,怎麼辦?」我請書亞回答。
今天一開場,我快速回憶上一節的討論,這時書亞卻舉手說:「老師,我上次講錯了,我回家問媽媽,她說如果很多女生都放檳榔在那個男生袋子裡,那個男生可以決定要跟誰在一起,不是由父母決定。」他上次是說「父母決定」。
我沒想到他會回家問媽媽,還會把答案帶回來。他主體的行動出乎我意料,這發生讓我當場感動!因為這是老師無法一人做到的——我不是原住民,我經驗到的是:學生及其家庭其實帶著我沒有的知識,當這個討論穿進學生家門,又被帶回教室,不僅我被新知識滋潤,主流文化的多數學生也有向少數族群父母學習的機會,即使他們並未出現在教室。
我們接著延續「丟扇子」、「潑水」等漢人禮俗的話題,我問學生:「知不知道這些習俗的意涵?」
有人說:「新娘丟扇子是要把壞脾氣丟掉。」
有人說:「新娘的父母親潑水是因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
有人說:「端橘子給新娘摸的小男孩可以領紅包。」
有人說:「結婚前一晚,要找一個小男孩去壓新人的床。」
我跟學生說我結婚時,我跟爸爸說我不要潑水和丟扇子,因為嫁出去的女兒不是潑出去的水!爸爸笑說他也不要潑。
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小琪一直冒話:「為什麼女生就是壞脾氣!」、「為什麼好的都給男生!」她指的是「壓床」、「端橘子」這些可以領紅包的好差事,為什麼都是男生。我感覺她對女生受到的冷落特別憤怒。場中幾個男孩陸續回話。
我不希望這段對話往男女對立的方向走去,當下就直覺對著小琪說:「小琪,妳現在說的這些話,其實是反映出妳對男女不公平的憤怒。」全班都安靜了下來,小琪的表情在變化。我接著說:「妳的憤怒跟我過去曾經有過的憤怒是一樣的!我家有四個女兒,我從小就聽到親戚朋友問我爸媽『要不要再生一個』,我就很氣。我從小就覺得男女不平等,所以我很努力讀書做事,我想證明女生不見得比男生差,我的憤怒變成了我往上的動力。妳現在的憤怒不見得是不好的,因為憤怒也可能變成妳的動力,重要的是,這個憤怒不要變成仇恨,而是要往正向去發展,妳現在的憤怒說不定會讓妳更敏感,將來在對待別人時更公平,或許妳以後就不會這樣對妳的女兒,或許妳會更堅持要公平正義!」

這天,最後一節課是乙班,我把戊班書亞的分享提出來[1],我說「有人問:五個女生都在某男生的袋子裡放檳榔怎麼辦」,乙班的阿美男孩阿恆舉手站起來,他鄭重其事的回答,我邀他上台。我想起五年前,一年級入學時他才改從母姓,他的媽媽是單親[2]。阿恆走回座位拿鉛筆盒又站回台前,他說如果男生的袋子裡已經有一個檳榔,而且兩情相悅,那男生就要把背帶收短,不要讓別的女生再放檳榔進去。阿恆一邊說一邊把鉛筆盒夾在腋下。我看著他的動作身影,一種身為少數的自信與笑容,全班跟著他學習,我分外感動。


後記10/1週五下課後,我在走廊上遇到隔壁教室的同事,她說這兩節課一直聽到我教室的笑聲,她覺得好像很好玩,好想看我上課,不知道我們在上什麼。
我跟她描述課堂的對話,因為這些學生也是她英文課的學生,我邊講邊笑,活力十足。
我先陳述課堂的脈絡,說我們在討論「規範」、「風俗習慣」,每班的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什麼是規範」、「什麼是風俗習慣」,我說六年級孩子的思考很令人驚喜。
丙班在上課時,大家說的婚禮習俗都是「潑水」、「丟扇」,我問全班:「誰沒有聽過這些習俗?」太魯閣族的小綾和阿美族的小慶都舉手。我問:「上次說過,習俗是怎麼來的?」
「是祖先傳承下來的。」學生答。
我說:「所以『潑水』、『丟扇子』是漢人祖先傳下來的習俗,小綾、小慶,你們沒有聽過是正常的,因為那不是你們祖先的文化。」
小慶是個瘦小、功課不好的學生。我借用戊班書亞和乙班阿恆的發言,問小慶是否知道情人袋,他縮在位子上小聲地答:「我揹過。」
「什麼時候揹過?」我問。
「豐年祭的時候。」小慶接著說:「我也有吃檳榔。」有人開始笑,有人說「小孩怎麼可以吃檳榔!」我不希望他被笑,我問:「有人在你的袋子裡放檳榔,是嗎?」他點頭,全班開始騷動,大家開始討論「誰喜歡誰」、「誰喜歡誰」的話題,我兜了他們一下,再回到「習俗是祖先傳下來的」話題上,小若說:「可是他現在在漢人的社會裡啊!」她的意思是說:現在是漢人的社會,為什麼還要吃檳榔?
我說:「我們要回到他的脈絡來看,剛剛小慶說他是在哪裡吃檳榔?在什麼場合吃檳榔?」學生答:「豐年祭。」
我問:「所以小慶在豐年祭的時候吃檳榔,這個行為得體嗎?」
很多人答:「得體。」
我問小若:「如果妳去參加他們的豐年祭,人家請妳吃檳榔,妳卻說『哎喲~好噁心』……」我還沒問完,小若就說:「如果我不吃,我會很失禮耶!」我好欣慰。
阿元接著問:「吃檳榔會得口腔癌耶!」
我說:「『吃檳榔會得口腔癌』這是從醫學層面來看,可是很多人也知道熬夜會傷身、吃麥當勞不好、喝酒傷肝、抽煙對身體不好,可是還是會這樣做,為什麼呢?」
「因為麥當勞很好吃啊!」有人說。
「對啊!」我接著說:「所以,生活的方式和習慣還是要回到文化的層面來看,雖然醫學層面是說『吃檳榔會口腔癌』,但是有人覺得檳榔好吃,有人覺得這是他的生活和文化,我們得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台下就有人說:「不要歧視。」
小慶後來還說:「情人袋有分兩格,如果你不喜歡某個女生,就把她的檳榔放在一邊,喜歡的放另一邊。」還有:「袋子要從左邊背到右邊,如果右邊背到左邊是喪事,左邊背到右邊才是喜事。」又有人問:「如果男生給男生檳榔的話,是不是同性戀?」他會問這個,大概是我們上個單元有聊到同性戀。
小慶說:「男生給男生吃檳榔不是同性戀,是友誼。」
又有人問:「那同性戀怎麼表達?」、「如果男生喜歡男生,怎麼辦?」
小慶立刻說:「阿美族沒有同性戀!」
我說:「你怎麼知道?你只認識你身邊的人,你不會知道誰是同性戀!」
下課前,小慶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同性戀好像是給香煙。」
我向全班複述:「小慶說,如果男生要跟男生表達感情,是給煙,不是給檳榔。」
鐘聲響起,我請全班謝謝小慶教我們這麼多,他們就大聲說:「謝謝小慶!」
當大家揹書包離開後,小慶留下來跟我說話。我說我都不知道情人袋有分格,因為阿恆和書亞都沒有提過,我謝謝他教我這些,他問我:「下次上課是什麼時候?」我看課表:「是星期一。」他居然說:「我可以帶情人袋來。」我說:「好啊!」再補一句:「如果要帶檳榔也可以啊,沒帶也沒關係。」
週一小慶真的帶了情人袋來
他跟大家示範收束情人袋的方法
小慶接受同學的提問

幾個學生下課後來留下研究情人袋的隔層
我幫這些留下來的孩子們拍張合照留念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談歧視與被排斥


因為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個人與團體]
我要學生讀[小小世界通]裡的[和他人共同生活]篇章
內容涵蓋排擠和各式各樣的歧視議題
我問學生:覺得自己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被排斥過的請舉手?
非常少人舉手
有些班級甚至完全無人舉手
大部分的孩子都曾有過被排擠的經驗

我問他們:你覺得為什麼有人會被別人排擠?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受排擠?
孩子們的答案各式各樣,比如說:
太胖,太自大,太自戀,太雞婆, 家裏窮,身體殘缺或病弱......等等
我們就逐一討論或聊聊

胖不胖,是相對的,我說我去美國時看到的胖胖人那可真是多呢!
相較而言,台灣還真沒有胖人
有時胖也可以胖得很美,很可愛
那年夏天,我在美國迪士尼樂園看到的胖胖人都還是穿小可愛穿超短褲
他們覺得自己的身材沒有必要隱晦
胖也可以自信,可以覺得自己是美的

而人對自己有自信,恰到好處的自信是好的,
太過度了就給人自大的感覺
雞婆或好管閒事,換個角度來說也是熱心公眾事務
家裏有錢沒有錢也跟幸福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
有好幾個小孩說:沒錢人家的小孩有時比較幸福
我問:為什麼?
孩子說:因為比較自在啊!可能不用上安親班,時間和行動都很自由
另一個班的小孩也說:窮人家的小孩有時比較自在

我想帶他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想讓坐在台下因為某種原因自覺被排擠的孩子其自卑能在過程中稍稍緩解
不知道有沒有效果
我只是想傳遞某一種觀點和訊息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因教學而發生和發酵的閱讀

我期待,閱讀的推動,
無論是讀書、談書或
以書為名目的相聚,
最終是回到人與人的關係中,
讓人的走動成為
對抗校園或家庭生活裡單調無趣的那一塊,
讓彼此的生活因此活力豐美起來。


前言

作為一個日復一日在教室裡為孩子上課的老師,我最害怕或想要抵抗的是單調重複、孤單、無趣──總希望課堂裡有新鮮的材料,更期待學習的過程是活力滿溢的。雖然市售的教科書有不同版本可供使用,但如果只是以其為本,劃地自限,無論大人小孩都難免落入單調無趣的困境,更無法滿足孩子們對人生千奇百怪的提問。作為一個老師,得要回應那麼多來自不同家庭、經驗不同生活境況的小孩,我要如何裝備自己,讓自己源源不絕?我認為除了參與社群、人我對話、拓展自己的生活體驗,就是要仰賴閱讀了。
幾個月前,因為閱讀典範學校的訪視委員到校參訪,我上場作了十五分鐘的報告,說說自己在社會科教學裡的閱讀。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問自己:我在課堂上有推動閱讀嗎?我好像有跟學生介紹過某些書籍,但又好像沒有推動什麼。我打電話給小帽子提我的疑慮,在跟她的對話中才釐清:這次的寫作其實就是在呈現我因為教社會課、因為備課而發生的閱讀——因為要準備應答學生,所以在備課時,我上網讀資料或找跟課程主題有關的書;因為希望課堂有變化,所以從書裡找靈感,想活動;因為帶備課的繪本回家,結果在我四歲兒子身上發酵出神奇的力量——我於是在這個脈絡下提筆寫作,把自己享受到的樂趣跟大家分享。

備課就像玩拼圖,老師也要享受其中

任教六年級社會課四年半以來,我逐漸發展出的備課模式是:
(1) 我先從課文裡找點子──這個「點」是可再擴充發揮成故事的題材,或是關鍵字詞,或是要進一步查閱細節資料的小主題,或是可發展成遊戲和活動的內容。
(2) 閱讀網路或專書裡的硬知識——這個部份主要是把老師本身裝備好,雖然我們是在小學教書,但是可千萬別把自己給「做小了」,而是要用「做大」的精神來吸收新知,把自己當塊海綿。我通常習慣用google找圖片,或上維基百科全書的網站讀資料,這個動作一方面有助於製作簡報,一方面可以確認自己過去累積的知識是否無誤,有時也會意外發現好網站。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必須一邊讀一邊寫成筆記,有時是記綱要,有時是寫下容易遺忘的細節,這個過程雖然花時間,但是對於讓自己更熟悉素材很有幫助,同時可以把生冷或硬梆梆的知識給軟化,把繁雜的資料條理化、消化、去蕪存菁,如此才能再帶回課堂給學生。
(3) 搭配跟課程主題有關的繪本、書籍或剪報——這得靠平日的蒐集積累,有些書適合老師看,有些則可帶進課堂給學生讀,或由老師挑段落來唸給學生聽。有時我也會在書裡發現一些idea,把它轉化為課堂裡的活動。
(4) 搭配電影或影片,讓知識更立體——許多歷史事件或社會事件在文字描述中難免平板或不夠生動,如果有好的影像就可以彌補文字之不足,讓抽象知識或遙遠時空下的事件更具有立體感,讓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但是影片怎麼挑、怎麼放、怎麼講解,都會影響教學的效果。
(5) 生命經驗或生活故事的分享——教室裡所有的教學還是要回到師生關係裡去經營和發展,適度地跟學生講講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體驗,讓孩子有機會看見老師在課堂以外的其他樣貌,或從別人的生命故事中獲得學習,我覺得除了能增加課堂互動的樂趣,也會讓教學憑添更多人味。
其實備課就像是玩拼圖,在拼拼湊湊的過程中編織出一點樣子,看哪些地方需要講講故事,哪些部份適合玩玩遊戲,哪個議題得硬生生解釋名詞,哪段內容教學生可以跟學生談談觀點、帶學生思考不同的價值和意義。然而不管是怎麼拼圖、怎麼編織,總希望是好玩有趣又有深度的,如果老師自己都覺得無趣,小孩就不可能充滿熱情,那麼老師就有可能要花更多力氣來管秩序。

我拼圖的手法舉例

六年級下學期南一版社會課本單元1-2「世界的連結」,將東、西方的連結與世界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介紹:傳統科學技術的時代、航海技術發達的時代、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其中「傳統科學技術的時代」,我挑了漢朝時期張騫通西域的故事作為可發揮的「點」,而「航海技術發達的時代」則以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為擴充的「點」。
閱讀網路或專書裡的硬知識,把課本中沒有的細節補足,掌握趣味和故事的背景脈絡,例如:
¨ 所謂的「西洋」指的是哪裡?
¨ 鄭和本來不姓鄭,為什麼後來姓鄭?他跟明成祖怎麼相遇的?
¨ 據說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跟找惠帝有關,為什麼呢?
¨ 鄭和率領兩萬多人的海軍船隊出航,這些人在船上做什麼?白天和晚上、晴天和雨天如何彼此連繫?
我逛書店時發現《寶船歷險記》,裡頭不僅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圖,還有許多有趣的細節,例如:鄭和的船隊曾到過一個名叫滿剌加的地方(今馬來西亞麻六甲),此地位居交通要道卻異常冷清,原來是海盜猖獗,鄭和如何幫忙當地王子趕走海盜?鄭和到達麻林(今肯亞麻林地)第一次看見長頸鹿,當地語言中「長頸鹿」音似「麒麟」,酋長願送一隻長頸鹿讓鄭和帶回中國送給皇帝,但長頸鹿要怎麼樣從非洲坐船回中國呢?
我們學校圖書館裡有一套《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裡頭有一段講到南洋群島,正好提到南洋的香料有什麼用,以及爪哇島上罪犯躲藏三天就可免罪的習俗,這些故事可以結合《寶船歷險記》裡提到鄭和跟爪哇當地小男孩交換漂亮小短劍的故事。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把從網路和書本中蒐集到的資料和細節編織捏塑,而教科書內原本短短三行的課文也已經漸漸被具象和擴充成一個小孩會有興趣的版本,這個故事裡有細節、有趣味、有小孩感興趣和加深印象的內容,老師只需要注意如何兼顧教學重點目標,增加孩子對東西方交流的理解與想像,就可以了。
在「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這個段落時,我把重點放在對「工業革命」的了解,因此從《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這本書中,我挑選了〈人和機器〉這一篇的幾個段落唸給學生聽,我想藉由工廠主人與織布工人的對話,讓學生比較立體地認識「機器取代人力」的具體意涵,薪資與階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脈絡跟社會主義興起的關聯[1]
在上到「全球暖化」的議題時,我借用山本敏晴的人生經歷及其著作《日漸沉默的樂園:吐瓦魯》來跟學生討論:什麼是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我也借用山本敏晴向孩子提問,邀請他們畫畫的方式,請學生畫出他們覺得重要的東西,然後再進行課堂對話。

閱讀在我家人身上發酵出的神秘力量

我把每次備課時跟圖書館借的書,或去書店買的書帶回家,雖然我家沒錢裝潢,書也不多,但我就是帶書回家,然後把書擺在沙發椅背上,我四歲的兒子小寶經常會察覺媽媽帶回的新貨,然後要求我講故事書給他聽,他把沙發稱作是我們家的「圖書館」。
當初小寶發現《寶船歷險記》這本書時就要我講給他聽,我說這是媽媽要講給六年級哥哥姊姊聽的書耶,他說因為封面有大船,他喜歡,所以執意要我講。他把書打開,發現這張航海圖,從此引發他對地圖的好奇和興趣,他問我:地圖上那些紅色的線是什麼意思?陸地上的長頸鹿和老虎又是什麼意思?他對「爪哇島」一詞的發音印象深刻,有一天我開車載他,他自言自語說「爪哇島」,然後自己一直笑。
有一天,我為了幫公婆買CD架,難得去一趟生活工場,小寶看見店裡一個小地球儀就說:「我想買這個地球儀送給奶奶,奶奶一定會喜歡的。」我知道是小寶自己想要,我從未買玩具給他,但卻被他要求買地球儀的誠意給感動了,於是我感情用事買了這個蠻貴的地球儀回家,後來他要我指出紐西蘭的位置,我才想起他想知道爸爸以前去過的這個地方在哪裡。
事隔半年以後,某天小寶又要我重講《寶船歷險記》,我翻開書要他猜哪個是鄭和,他指著下方穿藍色衣服的男人,我說:「對,可是這圖畫得不太對,因為太監應該不會長鬍子。」他問我:「什麼是太監?」我就說:「以前在皇帝身邊當服務生的男生不可以跟皇帝的太太談戀愛,所以他們的小蛋蛋會被割掉。」小寶問我:「那我今天晚上洗澡的時候,妳可以告訴我他們是被割掉哪裡嗎?」我說好,那天晚上小寶就一直吵著要洗澡。

因為要介紹「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我買了《水蒸氣的秘密》這本書,小寶大概有一年沒有再看此書,但是某天,他初次拿起黑色的水性色鉛筆隨手亂塗,然後用水彩筆沾水大剌剌地抹了幾下。次日,我想把這畫拿去回收,小寶鄭重其事告訴我:「這不行丟,這幅畫的名字叫『水蒸氣的秘密』。」我於是感動莫名,我沒想到他會用一年前看的書為畫作命名。

當我跟訪視委員們報告完以後,偉信老師說:「妳兒子這幅畫不能丟,應該把它裱褙起來,因為在妳還沒有開始介紹這張投影片的時候,我還以為妳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米羅的畫。」
貞芳校長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像一隻手捧著一朵花耶!」
偉信老師回應她:「這就叫做抽象表現主義啊——畫面本身是抽象的,但是意義的詮釋在各人。」
聽他們一言一語的討論,我覺得很有意思。下班後,我去接兩個小兄弟回家,當我開車行經商校街時,我跟小寶說:「媽媽今天有把你畫的那幅『水蒸氣的秘密』借給別人看,有一個大學的老師說你畫得很好ㄋㄟ~,他叫媽媽要幫你把那幅畫裱褙起來,你覺得裱褙起來好不好?」
小寶立刻回答:「不要,那幅畫不行裱褙!」
我問:「為什麼?」
小寶:「因為那樣會傷害水蒸氣啊!」
嗯~我聽起來很有道理,水蒸氣嘛,加個框,加個玻璃或壓克力板,水蒸氣就無法發散哪~
隔了幾秒鐘以後,小寶又說話了:「媽咪,什麼是『裱褙』?」

因為書,因為閱讀,豐富了我和家人的生活,為我作母親、作妻子和作老師帶來了無比的樂趣,我相信:閱讀,具有無比神秘的力量。

[1] 我唸給學生聽的內容大致是:「有了機器,人們不必學習許多技能,就能操作它。一台機器能做各種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學會操控。所以如果擁有一台織布機,就可以雇幾個人(甚至是婦女或兒童),他們能夠用這台機器完成以前一百多個熟練織工還多的工作。如果一個城市裡突然裝置了一台這樣的機器,那裡的織工該怎麼辦?……
現在城市裡的一百個織工失業了。他們得挨餓,因為一台機器把他們的工作都解決了。眼看一個人及其全家就要餓死,那麼這時他自然什麼工作都願意做。……於是擁有機器的工廠主人就把這一百個挨餓的 織工召來並說:『我需要五個人來看管我的機器和工廠,你們做這工作需要多少錢?』也許有一個人會說:『我的工資,要能夠讓我過上跟從前一樣幸福的生活。』也許第二個人就會說:『讓我每天能買一個麵包和一公斤馬鈴薯,我就心滿意足。』第三個人看到此人快搶走了他最後的生存機會,便說:『我只要半個麵包。』另外四個說:『我們也是。』
『好,』工廠主人說:『那我就雇用你們吧!你們一天願意工作多久?』『十個小時。』其中的一個說。『十二個小時。』第二個這樣說,好讓這份工作不致被人奪去。『我可以做十六個小時。』第三個大聲說,這件事攸關生死。『好吧,』工廠主人說:『那我就雇你,可是你睡覺的時候,我的機器怎麼辦?機器可睡不得!』『那我就把我的八歲的兒子叫來吧!』織工絕望地說。『要我給他多少工錢?』『給他幾角錢買個奶油麵包吧!』『奶油是多餘的。』工廠主人也許還會這樣回答。這筆交易就這樣做成了。……
你大可不必以為,所有工廠的主人都像我這裡描寫的那樣惡劣。可是哪個工錢付得最少的壞傢伙能夠雇到勞動力最便宜的織工,他獲得的利潤便最高。其他人往往也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和同情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工人。……
……一個人僅僅是因為擁有一台也許是繼承來的機器,就可以甚於貴族對待他的農民那樣地對待其他人,這是不公正的。他們認為,正是像工廠和機器這樣的事物,誰占有了它們就可操縱別人的命運,所以它們不可以歸個人所有,而應該歸大家共有,這種觀點稱為『社會主義』。」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輕易就被感動的社會科老師我

昨天是花崗國中畢業典禮,很多以前的學生利用此時跑回小學來看老師。一個我曾經教過一年社會課的女生問我:「老師,妳還記得我嗎?」每年教一百六十幾個學生且逐漸上了年紀的我,要在多年後記得每個人的名字,簡直不可能嘛。
我想了一下說:

「妳姓曾。」

「對!」她很高興,又問:「那名字呢?」
「我記得妳的名字第三個字很特別,很少人取。」
「對。」她一直笑。
我知道很特別,但想不起來是哪個字。最後還是由她公布答案。

她很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我上次考試,社會科只錯一題耶!」
我開玩笑說:「妳的意思是......這是我的功勞嗎?」
她竟然點點頭。

我竟然也相信。
她要離開辦公室前說:「老師,我只記得妳很愛用環保筷。」大概是我講解全球環境議題時,帶我常用的豆漿罐和環保筷給學生看。
在小嬪的話語中,我簡直感動得快哭了。

我告訴自己:秉持著這樣受鼓舞的熱力,繼續為更好的社會科教學品質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