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跟學生聊憲法


這兩週,六年級小孩的課程主題是憲法,先介紹人民的基本權利,再介紹應盡義務,考完期中考以後要談政府組織。
法律知識離孩子的經驗較遠,我多半先講解,學生再提問。很多學生問了很棒的問題,我們在對話中衍生出新的提問,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會被我看見,而有些提問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或打電話問,真沒想到講憲法這種硬梆梆的課,感覺變得蠻好玩的,而且收穫最多的人是我。
我們講到參政權時說:人民滿40歲可以參選總統,聊到參選保證金的制度,我看幾個學生筆記上寫了保證金的金額,我覺得可能不對,於是上網查,發現保證金這個制度還真是台灣獨有,因為參加總統若無政黨提名還得先連署,連署門檻不僅頗高,還要交100萬保證金,而最後真的成為候選人好像還得交1500萬保證金,根本不利市井小民參選,參選似乎是有錢人或政黨提名者的專利 ! 我還看到:法國總統參選人也不過交台幣四到五萬塊錢,美國總統參選人則依薪水高低繳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原來選舉制度的設計也是隨著各國政治發展歷史而有不同啊。
講到受益權中的教育權,有學生問在家自行教育的問題,也有人問強迫入學的事,我因為承辦新生入學業務,今年開學初才剛去豆花店附近查訪一位未報到學童,就把這個經驗跟學生分享,讓他們知道小孩只要9月1日當天以前滿六歲就一定要入學,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年紀較小,跟不上同學,而想讓孩子緩讀,在現行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除非經過縣教育局的鑑定,才能延緩入學。
葦捷在上法律和兵役問題時很專注地提問,我們提到黑道大哥或罪犯不用當兵,因為禁役,免得這些人把大家帶壞了,至於太高太矮太胖太瘦或太憂鬱也不用當兵,因為身體病弱免役。學生們告訴我以後他們長大不用當兵,因為未來將改為募兵制。我想起我在書裡讀過:以色列男女都要當兵,於是就問學生:知不知道世界上有些國家男女都要當兵?威典居然知道是以色列。我又想起世界上有個國家沒有軍隊,學生們都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我說好像是哥斯大黎加,我決定下次上課要把這本書《100個國家的100個故事》跟學生分享。
提到牌照稅時,我說我姊姊有殘障手冊,所以用她的名字買車不用繳稅,這時一位男孩提問:老師,我姊姊殘障,她還沒滿十八歲,以後也不可能開車考駕照,我爸爸可以用她的名字買車嗎?會不會減免牌照稅?因為他的提問,我打電話去監理站詢問,監理站的人員說只要有身份證就可以買車,至於可不可以減稅,要問地方稅捐稽徵處,因為牌照稅是屬於地方稅。
啊!我的收穫真的很多,謝謝小朋友。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社會科教學裡發生的閱讀

因為有推動閱讀的委員到校訪視
小帽子老師邀我整理手邊資料做十分鐘報告
我不是導師
沒有自己的班級
也沒覺得自己有在學生身上推動閱讀
但因為教學之故
我必須讀書蒐集上課材料
既然小帽子要我整理跟閱讀有關的事
我就歸結出幾個主題是閱讀對我作為老師在教學上發生的意義
其中仁班的阿美族學生慶裕向全班介紹情人袋的豐年祭習俗
是這學期讓我很感動的一堂課
當然信班的書亞也是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最初提到阿美族習俗的人就是書亞
還有因為製作簡報時
剛好忠班的筆記本就在我桌上
我剛好翻到筠茹和聖晏和子傑的一頁筆記可用
來不及徵求他們的同意就編入簡報當中了
在此要向他們表達謝意
因為他們也參與了為學校爭取資源的過程
很多時候課堂會發生的事情或意義是老師當初無法料想得到的
我用這個簡報來感謝我的學生們陪我度過的美好時光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法律小短劇

因為要跟學生們談生活中的法律議題, 我挑了幾幅法律問題的漫畫 , 讓學生分組演出並討論解答, 雖然有些孩子因為興奮搞笑而超音量, 但感覺大部分人很投入而開心, 有些人平日不見得發言, 卻在演戲中讓我對他們有新的認識. 我想老師還是不要說太多, 讓小朋友多點事做比較有意思. (下圖分別為排練--演出--台下回答法律提問的場景)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強與弱的文化教學

9/27週一 帶學生認識「強勢與弱勢」
今天的單元主題是「認識規範」,在走進教室的前一分鐘,我決定捨棄事先做好的ppt簡報,直接跟學生對話。我稍事開場,然後問:「你覺得什麼是『規範』?」我邀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完全不看課本,不看簡報。四個班級中,我順著孩子們的答案,幫他們發展出不同看待「規範」的面向。
甲班發展出「風俗習慣和法律會隨時空環境而改變」的結語。
丙班導引出「規範的制定跟一個人的角色和權力有關係」。
丁班認為「規範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
孩子們的思考一次一次令我驚喜,我更放心拋開課本,並從中得到自信。
乙班的孩子說:「就是一群人在玩遊戲時要遵守的遊戲規則。」
我看見這些十二歲孩子即使不讀課文,也可以透過對話,歸納出課本的抽象知識。我接著請他們說自己知道的風俗習慣,有人說:
「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划龍舟。」
「元宵節吃湯圓。」
我問:「這是哪裡的習俗?」他們說:「台灣的。」
我問:「你們誰的爸爸媽媽有其中一個既不是閩南人,也不是客家人,也不是外省人?」全班三十三人當中,零星幾個人舉手。我學夏林清一個一個問這些人:「你們家有過這些習俗嗎?」
有人有,有人沒有。
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台灣人的阿偉說:「爸爸在跟媽媽結婚以前,沒有,跟媽媽結婚以後,美國的親戚就會中秋節吃月餅。」我幫忙導引出「文化是可以交流的」。
後來,媽媽是阿美族的阿恆舉手,他想就「風俗文化會隨時空而改變」發言:「以前日本人統治台灣人時,日本的文化就影響台灣的文化,後來,原住民被台灣人統治,台灣的文化就…那個…嗯…那個…嗯…。」他覺得自己講不清楚,我問:
「阿恆,你是不是想說:『日本人統治台灣人時,日本文化就影響台灣人的文化,可是,當漢人政府統治台灣時,漢人的文化又會影響原住民的文化?』」他笑笑,點頭說:「是。」我順著他的發言問全班:
「你們覺得風俗文化有沒有強勢和弱勢之分?」很多孩子點頭。我要他們舉例說明,不太專心的阿高被我邀起來,他說:「中秋節很強勢,因為很多人過;萬聖節很弱勢,因為很少人過。」
我問:「萬聖節是哪裡來的節慶習俗?」
很多人說:「西方。」、「美國。」
「美國距離我們遠不遠?」
「遠。」
我說:「跟我們隔了大半個地球遠的美國萬聖節居然會傳到台灣來,還有人會過萬聖節,那它蠻強勢的嘛!」我怕他們聽不懂,換個角度,從母語切入,我問:「你們家或跟阿公阿嬤說話時,不是說閩南話的請舉手?」三十三個裡有六個說客家話,有一個會說阿美語。我輪流點這六個人問:「你曾經跟家人以外的人說客家話嗎?」
小君、小曉、小丁、小真、阿薰、阿新輪流說:「沒有。」
我再問這六人:「你曾經跟別人說過閩南語嗎?」
他們輪流說:「有。」很多人都笑了。
我緩下來,表情認真說:「我也是。我的父母說客家話,我從小到大幾乎沒機會跟別人說客家話,因為大部分的人是聽不懂的,但是,我卻常常跟人家說閩南語,因為很多人聽得懂。」我續問:「從語言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哪一種文化比較強勢?是閩南文化還是客家文化?」
「閩南文化。」
我再問:「如果再跟阿美族的文化相比呢?誰比較弱勢?」
「阿美族文化。」
下課以後,我回想剛剛課堂上對強勢與弱勢的歸結,我問自己:「我帶他們知道了『強勢』與『弱勢』,這要做什麼?」因為多年前,我的老師曾在一場研討會中,跟一群教授以論文指導的身份坐在台前,說自己的教學,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她哽咽地說,她帶學生進行自我探究,有位研究生寫了自己的故事卻自殺了,她說那位學生告訴她某些話,所以她問自己:「帶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是要把學生帶往哪裡?」她的省思和哽咽令我印象深刻,令我動容。我問自己:「我帶學生認識強勢與弱勢,那有什麼意義?我要把學生帶去哪裡?」然後,我在自己的教學備忘筆記寫下:

強勢:謙卑、虛心
弱勢:自信、自尊


9/28週二 弱的力量

上午,戊班坐進我教室,「認識規範」的主題已上過一次,上次有人提到婚禮習俗,很多人想到「包紅包」、「潑水」、「過火爐」等漢人傳統禮俗。後來,阿美族男孩書亞舉了一個阿美族定情的習俗,他說:「阿美族的男生會揹情人袋,如果女生喜歡這個男生,就在他的袋子裡放檳榔。」有人問:「如果五個女生都放檳榔在他袋子裡,怎麼辦?」我請書亞回答。
今天一開場,我快速回憶上一節的討論,這時書亞卻舉手說:「老師,我上次講錯了,我回家問媽媽,她說如果很多女生都放檳榔在那個男生袋子裡,那個男生可以決定要跟誰在一起,不是由父母決定。」他上次是說「父母決定」。
我沒想到他會回家問媽媽,還會把答案帶回來。他主體的行動出乎我意料,這發生讓我當場感動!因為這是老師無法一人做到的——我不是原住民,我經驗到的是:學生及其家庭其實帶著我沒有的知識,當這個討論穿進學生家門,又被帶回教室,不僅我被新知識滋潤,主流文化的多數學生也有向少數族群父母學習的機會,即使他們並未出現在教室。
我們接著延續「丟扇子」、「潑水」等漢人禮俗的話題,我問學生:「知不知道這些習俗的意涵?」
有人說:「新娘丟扇子是要把壞脾氣丟掉。」
有人說:「新娘的父母親潑水是因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
有人說:「端橘子給新娘摸的小男孩可以領紅包。」
有人說:「結婚前一晚,要找一個小男孩去壓新人的床。」
我跟學生說我結婚時,我跟爸爸說我不要潑水和丟扇子,因為嫁出去的女兒不是潑出去的水!爸爸笑說他也不要潑。
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小琪一直冒話:「為什麼女生就是壞脾氣!」、「為什麼好的都給男生!」她指的是「壓床」、「端橘子」這些可以領紅包的好差事,為什麼都是男生。我感覺她對女生受到的冷落特別憤怒。場中幾個男孩陸續回話。
我不希望這段對話往男女對立的方向走去,當下就直覺對著小琪說:「小琪,妳現在說的這些話,其實是反映出妳對男女不公平的憤怒。」全班都安靜了下來,小琪的表情在變化。我接著說:「妳的憤怒跟我過去曾經有過的憤怒是一樣的!我家有四個女兒,我從小就聽到親戚朋友問我爸媽『要不要再生一個』,我就很氣。我從小就覺得男女不平等,所以我很努力讀書做事,我想證明女生不見得比男生差,我的憤怒變成了我往上的動力。妳現在的憤怒不見得是不好的,因為憤怒也可能變成妳的動力,重要的是,這個憤怒不要變成仇恨,而是要往正向去發展,妳現在的憤怒說不定會讓妳更敏感,將來在對待別人時更公平,或許妳以後就不會這樣對妳的女兒,或許妳會更堅持要公平正義!」

這天,最後一節課是乙班,我把戊班書亞的分享提出來[1],我說「有人問:五個女生都在某男生的袋子裡放檳榔怎麼辦」,乙班的阿美男孩阿恆舉手站起來,他鄭重其事的回答,我邀他上台。我想起五年前,一年級入學時他才改從母姓,他的媽媽是單親[2]。阿恆走回座位拿鉛筆盒又站回台前,他說如果男生的袋子裡已經有一個檳榔,而且兩情相悅,那男生就要把背帶收短,不要讓別的女生再放檳榔進去。阿恆一邊說一邊把鉛筆盒夾在腋下。我看著他的動作身影,一種身為少數的自信與笑容,全班跟著他學習,我分外感動。


後記10/1週五下課後,我在走廊上遇到隔壁教室的同事,她說這兩節課一直聽到我教室的笑聲,她覺得好像很好玩,好想看我上課,不知道我們在上什麼。
我跟她描述課堂的對話,因為這些學生也是她英文課的學生,我邊講邊笑,活力十足。
我先陳述課堂的脈絡,說我們在討論「規範」、「風俗習慣」,每班的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什麼是規範」、「什麼是風俗習慣」,我說六年級孩子的思考很令人驚喜。
丙班在上課時,大家說的婚禮習俗都是「潑水」、「丟扇」,我問全班:「誰沒有聽過這些習俗?」太魯閣族的小綾和阿美族的小慶都舉手。我問:「上次說過,習俗是怎麼來的?」
「是祖先傳承下來的。」學生答。
我說:「所以『潑水』、『丟扇子』是漢人祖先傳下來的習俗,小綾、小慶,你們沒有聽過是正常的,因為那不是你們祖先的文化。」
小慶是個瘦小、功課不好的學生。我借用戊班書亞和乙班阿恆的發言,問小慶是否知道情人袋,他縮在位子上小聲地答:「我揹過。」
「什麼時候揹過?」我問。
「豐年祭的時候。」小慶接著說:「我也有吃檳榔。」有人開始笑,有人說「小孩怎麼可以吃檳榔!」我不希望他被笑,我問:「有人在你的袋子裡放檳榔,是嗎?」他點頭,全班開始騷動,大家開始討論「誰喜歡誰」、「誰喜歡誰」的話題,我兜了他們一下,再回到「習俗是祖先傳下來的」話題上,小若說:「可是他現在在漢人的社會裡啊!」她的意思是說:現在是漢人的社會,為什麼還要吃檳榔?
我說:「我們要回到他的脈絡來看,剛剛小慶說他是在哪裡吃檳榔?在什麼場合吃檳榔?」學生答:「豐年祭。」
我問:「所以小慶在豐年祭的時候吃檳榔,這個行為得體嗎?」
很多人答:「得體。」
我問小若:「如果妳去參加他們的豐年祭,人家請妳吃檳榔,妳卻說『哎喲~好噁心』……」我還沒問完,小若就說:「如果我不吃,我會很失禮耶!」我好欣慰。
阿元接著問:「吃檳榔會得口腔癌耶!」
我說:「『吃檳榔會得口腔癌』這是從醫學層面來看,可是很多人也知道熬夜會傷身、吃麥當勞不好、喝酒傷肝、抽煙對身體不好,可是還是會這樣做,為什麼呢?」
「因為麥當勞很好吃啊!」有人說。
「對啊!」我接著說:「所以,生活的方式和習慣還是要回到文化的層面來看,雖然醫學層面是說『吃檳榔會口腔癌』,但是有人覺得檳榔好吃,有人覺得這是他的生活和文化,我們得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台下就有人說:「不要歧視。」
小慶後來還說:「情人袋有分兩格,如果你不喜歡某個女生,就把她的檳榔放在一邊,喜歡的放另一邊。」還有:「袋子要從左邊背到右邊,如果右邊背到左邊是喪事,左邊背到右邊才是喜事。」又有人問:「如果男生給男生檳榔的話,是不是同性戀?」他會問這個,大概是我們上個單元有聊到同性戀。
小慶說:「男生給男生吃檳榔不是同性戀,是友誼。」
又有人問:「那同性戀怎麼表達?」、「如果男生喜歡男生,怎麼辦?」
小慶立刻說:「阿美族沒有同性戀!」
我說:「你怎麼知道?你只認識你身邊的人,你不會知道誰是同性戀!」
下課前,小慶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同性戀好像是給香煙。」
我向全班複述:「小慶說,如果男生要跟男生表達感情,是給煙,不是給檳榔。」
鐘聲響起,我請全班謝謝小慶教我們這麼多,他們就大聲說:「謝謝小慶!」
當大家揹書包離開後,小慶留下來跟我說話。我說我都不知道情人袋有分格,因為阿恆和書亞都沒有提過,我謝謝他教我這些,他問我:「下次上課是什麼時候?」我看課表:「是星期一。」他居然說:「我可以帶情人袋來。」我說:「好啊!」再補一句:「如果要帶檳榔也可以啊,沒帶也沒關係。」
週一小慶真的帶了情人袋來
他跟大家示範收束情人袋的方法
小慶接受同學的提問

幾個學生下課後來留下研究情人袋的隔層
我幫這些留下來的孩子們拍張合照留念